2023年02月10日 星期五

第三波造车运动呼啸而来-九游会真人

发布时间:2016-03-07 10:26:48  来源:腾讯汽车  作者:张毅  责任编辑:王庭

  一年一度的全国“两会”开幕了。中国汽车发展一直是两会代表委员非常关注的一个重大话题。今年也不例外。

  记得2004年全国“两会”期间,许多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对全国各地竞相上马轿车整车项目,“造车运动”风起云涌感到忧心忡忡。他们认为这是盲目投资、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一个典型,呼吁国家采取措施,坚决予以遏制。

 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,当年那波造车运动很快就灰飞烟灭。之后在2010年左右,又出现了第二波地方政府推动的造车运动。第二波造车运动还没有消停,2015开始,第三波互联网造车又呼啸而来。真可谓,造车的冲动总是在心头。

  第一波造车运动虽然很快就破灭,但是留下了很多后遗症。第二波造车运动的直接恶果是带来了汽车产能的严重过剩。第三波造车运动是重蹈覆辙,还是另辟蹊径,取得成功?目前还有待观察。

  第一波造车运动惨淡收场

  第一波造车运动起始于2003年下半年,大概持续了不到两年时间就惨淡收场。

  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以后,中国汽车市场出现多年未见的热销行情。只要能生产出来就能卖得出去,可以说是一车难求。

  受国内汽车市场“井喷”行情鼓舞,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,许多主流汽车厂商忙着扩充产能、大干快上。而非汽车行业的一些企业也认为汽车钱太好赚了,投资造车热情高涨。冰箱、洗衣机、空调、手机、电池,乃至化工、烟草、酿酒等行业的各路人马纷纷杀奔汽车业行,人们称之为“造车运动”。全国大约有30多家非汽车企业卷入“造车运动”,其中又以东南沿海民营企业为多。

  由于中国汽车实行生产准入制。这些外行要造车必须取得生产汽车资质。为了遏制外行造车,新出台的汽车产业政策明确规定,不得向非汽车、摩托车生产企业及个人转让汽车、摩托车生产资格。这些条款大大提高了准入门槛,使一些希望通过买壳进入汽车业的外行无法跨越。个别已经开始造车的企业,在骤然变的严峻的车市面前,显得十分无奈。某款外行制造的新车,虽屡次降价,又做出种种承诺,但依然卖不出几辆车。重庆某企业的新款轿车样车早已造出来,就是上不了市。或退出、或等待、或苦苦挣扎,喧嚣一时、沸沸扬扬的第一波“造车运动,短短一年时间烟消云散。

  第二波造车运动后果严重

  第二波造车运动起始于2010年,应该说至今仍没有完全结束。

  2009年,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,国家推出汽车产业振兴规划,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,扩大汽车消费。

  在国家利好政策的带动下,2009年和2010年,国内车市再次出现井喷行情。国产汽车销量从2008年的900多万辆,激增到2010年的1800多万辆,两年翻了一番。自2009年起,中国替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第一大汽车市场。

  中国车市再度井喷,激发了汽车厂家扩大产能、快速抢占市场份额的热情。

  许多地方政府看上了汽车产业的高投资、高利税和高产值,纷纷把汽车产业列为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。在地方政府和汽车企业的共同努力下,新一波造车运动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。

  与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那一波造车运动不同,这一波造车运动的推动主体发生了变化,由非汽车企业变成了地方政府。

  为了大上特上汽车项目,许多地方政府划出大片宝贵土地,其势头与前些年大上经济开发区颇有几分相似之处。 当年颇为热闹的腾中收购悍马、仰融造车等事件,背后都有地方政府在做推手。

  2010年国家主管部门就发出警示,中国汽车产能有严重过剩的风险。然而,这一警告被许多业内人士所忽视。其恶果是严重高估了中国汽车的预期,投资建设了远远高于市场需求的产能,带来了严重的产能过剩。

  给第三波造车运动泼点冷水

  从2014年开始,许多国内互联网公司,在“互联网改变一切”的思维下,纷纷进军汽车行业,要造智能电动汽车。有人讽刺说,互联网公司造车运动,是一个吹起来的概念泡泡?

  其实,互联网造车这股风,是从国外刮过来的。

  全球互联网巨头谷歌公司,多年前就致力于开发无人驾驶汽车技术。2010年起由7辆车组成的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开始在加州道路上试行,至今已经运行了数十万公里。

  手机制造商苹果公司也要进军汽车领域,生产电动汽车。美国打车软件服务公司优步(uber)宣布将开发自动驾驶电动出租车。韩国三星、日本索尼公司也计划进行电动汽车研发生产。

  国内一些非汽车行业的高科技企业,也加入到这一波造车运动。乐视公司宣布要造智能化、互联网化、纯电动化的“超级汽车”,并组建了造车团队。百度、腾讯、阿里巴巴、京东商城、易车、汽车之家等互联网企业,也纷纷进军汽车制造领域。声称要颠覆现行的汽车行业,打造智能化、互联化的电动汽车。

  对于互联网企业造车,有叫好的,也有质疑的。叫好的认为这是汽车行业的一次革命,质疑的认为互联网公司造车不靠谱,只是一个概念和炒作。

  有分析认为,互联网公司掀起的第三波造车运动,目前还处在准备阶段,至今还没有一辆量产车投入使用。最终结果如何,还要多看几年。

  另外,从互联网公司所宣扬的造车理念里看,他们准备要做的事情,传统汽车制造商已经在做。

  就拿无人驾驶技术来说,奔驰、沃尔沃等汽车厂家已经掌握这些技术,并且在进行试运行。互联互通、车联网等技术,许多在售汽车已经在运用中。

  在造智能电动汽车方面,互联网公司和一些传统汽车公司相比,并没有多少优势。

  在中国汽车产能严重过剩、去产能任务繁重的大环境下,互联网公司要取得整车生产资质,十分困难。

  互联网公司做出一辆样车很容易,可是如何量产?量产后如何推广?如何赢得消费者?如何实现规模效益?如何赚钱?都存在着许多问题。

  现在的汽车,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机械产品,而更像一个电子产品。在现代汽车上,电子技术、移动互联技术、人车互联技术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。即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传统汽车厂家依然是主力军。

  造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,需要多领域的融合与合作。 对于不具备基本条件的互联网企业,与其另起炉灶去造车,不如与传统汽车企业联合造车更为可行,也更有市场前景。

  •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
  • 6.77 10.08%
  • 10.18 10.05%
  • 19.98 10.02%
  • 15.92 10.02%
  • 15.94 10.01%
  • 18.15 10.00%
  • 23.65 10.00%
  • 43.81 9.99%
  • 31.60 9.99%
  • 21.48 9.98%
")); "));
"));
网站地图